iphoneX,最合适中国人的一块遮羞布!
发布时间:2017-09-19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把收回的西域疆土命名为“新疆”,取因“故土新归”之意。
听一位长者说起八十年代末,他踏上这片热土时,除了苍茫广阔的震撼,最大的感触是当地人的质朴。由于当时交通的不发达,从阿拉尔出发,乘坐现在人都无法想象的破旧大巴车。那是辆只有驾驶员面前有玻璃,整个车包括副驾驶都没有玻璃的这么一个破车。虽然破旧但是乘车的秩序井然,按照票号入座,类似于现在的电影院和飞机票,这位长者呢,买的票是1号,是靠窗的。正巧2号,坐他身边不靠窗的是一个很壮士的维吾尔族兄弟。这位维族兄弟就对他说,你嘛这儿,我嘛这儿。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换座。这其实对于长者来说是好事,贴着窗口没法坐。是因为,除了刚才说了没有玻璃之外,关键当时是9月份。新疆那边的风就好似吹风机,吹的竟是那种燥热的风,吹着使人十分难受,本地人还能习惯,像是内陆过去的人,就让风给吹疵了。正好换个座呢,就不必受这种热风的吹残。开始呢,长者以为这个维族兄弟天生喜欢吹热风,就没在意。
车开过一个山口之后,天突然黑了。打雷,马上伴着雷声,雨就下来了。新疆这个地方轻易不下雨,下起雨来吓死人,其实不能说是下雨,更像是把蚂蚁放在拧开的水龙头下。一瞬间眼看着面前的路就被水冲断了,形成一道道沟。车没有玻璃,泥水交杂着哗哗的浇进来。原本呢,应该是我在车窗边挨浇的,我就和维族的兄弟说,是不是要换过来呢?维族兄弟特有意思,转过身,背顶着车窗浇进来的雨水,给我摆着手势然后竖起大拇指,意思没事不用他很好。替我挡着风雨。
还有一个事,是在阿克苏遇到的。长者说起他到达阿克苏之后遇到正巧一家人要结婚。新疆的婚俗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新娘从娘家出门后,一路上载歌载舞走到一个空场子,然后就停在那里围着空场子的中心跳舞。这个中心,有一个铝盆。就是那种不算很圆,类似椭圆的铝盆。干嘛呢?随份子。
所有的人围着这个中心跳,跳着跳着高兴了就有人往这个盆里扔进去一毛钱,然后呢,不断的有人陆续的往里面扔钱。有扔一毛的,有扔两毛的。一会呢,这个盆里就积攒了不少钱。那是在八几年,随份子也就是一毛、两毛的。这时候就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有个维族大爷跳着跳着高兴了,就掏出两块钱扔了进去。当时呢,长者心想这老大爷还挺大方呢,扔进去两块钱。在那个时候,两块钱真是算是大钱了。结果呢,维族老大爷扔完了钱,蹲在那里,从里头数着,捡回来一块八。这个也着实地让长者感到吃惊,因为在我们来看,是不可能做出的事。但是,对于维族大爷和其他的当地人都司空见惯,自然的很。这种淳朴的行为,可能只有我们一身酸毛病的汉人才会感到不适。
为什么会不适呢?面子!
我们的消费观呢,始终有一个全世界人都知道的陋习,就是爱面子。比如说,年轻人相亲,第一次见面吃饭,男方碍于面子为了显示自己大方,绝对是要找一家好馆子,不管能不能吃的了,也要点上一桌子菜,为了显示自己的面子足。女孩呢,也非常默契,对于这个也非常受用。而实际上呢,等结婚过日子了,还不是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都知道,但不戳破。
爱面子还不仅仅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还形成了一种文化,叫跟风文化。
九十年代初,去瑞士。当时和一帮富豪老板的团一起去。他们去瑞士呢,就是奔着去买表去的。这帮老板呢,在去的时候还专门找了一个对表非常有研究的人在路上给他们讲解科普。那人呢,也是很专业,一路上也在讲一些世界最顶级名表品牌,江诗丹顿、百达翡丽诸如此类。这些老板们也听的很认真。一到地方,这些老板纷纷冲进去买表。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买的哥们,让翻译跟售货员说,来7块劳力士!差点没把那人鼻子气歪了。为什么呢?其实呢,对于这些老板来说,是不是世界名表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要带给人看的,大家都认劳力士是名表,就当然就要买劳力士。什么百达翡丽、江诗丹顿,那时候国内的人都不认这些牌子,这就是跟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还是反映出国人对于面子的一种行为表现。现如今也是,一款名包发布,中国人现在有钱了,都去买。还都是同一款,说是跟风,实际上就是一种面子文化。
这种文化,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消费的一种局限。这种局限就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又或者说是独立审美。
其实呢,现如今大家知道所谓的奢侈品,也不能算是奢侈品,充其量也就是大众奢侈品。我们知道,你能说出来的奢侈品牌,在欧洲人看来都是大众奢侈品。然而,真正他们理解的奢侈品绝对是小众的。在欧洲有一个做大衣的奢侈品,很贵。有多贵呢,一件大衣10万欧元。这家店呢,门脸很小,也不是在什么好的地段。但是,这家店经营了200多年。门店有一个小橱窗,摆着一个电视机。电视机里播着西藏的牦牛,大雪纷飞牦牛在雪中,身上的牛绒随着风雪飞舞着。这家大衣都是私人定制,按照你的身材做。没有牌子,也没有标志。但是,就是贵。这种店大部分中国人一般不会问津,或者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都不能算他们理解的奢侈品。原因呢,就是大衣上没有让人一目了然的“,lv、香奈儿、Gucci、爱马仕、迪奥、PRADA、巴宝莉、chloe、valentino、Dolce & Gabbana、Marc Jacobs、MiuMiu、YSL、DKNY、芬迪、范思哲”这类的标志。
这种一味的对于品牌的盲目追求,实际上正反映出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只在乎表象而不注重实际。对于消费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审美的能力。
我们是怎样缺乏这些能力的呢?我们怎么养成了这种面子文化的呢?关键还是在于教育本身。
所谓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而教育是修凿习惯的重要工具。
我们现在提及教育,很多人都会吐槽,吐槽中国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或者老师、教授、专家。其实都无法代表教育的全部。教育根本是在于引导人们形成一种文化的习惯养成。就拿读书来说,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就在前不久,联合国对于各国阅读量进行了统计,在不谈阅读质量前提下,我国仅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35本,和其他国家的阅读量数据对比来看:我们的邻国日本阅读量是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最多60本。这里的统计是图书,是包括了杂志等有图类书籍。同时,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相差1000倍。为什么中国人不爱读书呢?
有次我去书店,一位家长正巧带着孩子在书店买书。孩子看样子4、5岁,在认真的挑选了自己喜欢的书,然后拿给家长看,家长看到孩子拿过来的书,就做了如下的动作。这个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做的动作,筛选。我在旁边看的清楚,孩子大约是挑来7、8本书的样子,再经过家长的认真筛选和对未来发展是否有用的再三斟酌,最终从这7、8本书里选择了3本书,付款带着孩子离开的书店。这就是教育,这绝非是在学校、绝非是老师的责任,是家长的传统认知葬送了孩子读书的兴趣。这7,8本书是代表孩子对于读书的兴趣,你筛掉的也许是孩子感兴趣的,经过一次次的这样的筛选,改变的只有孩子原本会养成的读书习惯。误区就在于,家长认为读书要读有用的书,而忽略了要先养成读书的习惯。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会自己筛选所读书的内容,读书会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自我判断兴趣所在。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读与不读的区别。要知道文革时的红楼梦这样的巨著,都被称之为禁书的。
我时常会去一些大老板家中做客,在他们的书房喝茶时,都会看到一样东西,整面墙的书柜。里面一层层整齐的摆放着各种经典书籍。我有时候调侃他们,这些书你真未必读过,他们也承认只是用来充门面而已。当把书籍也当成中国人面子文化的工具时,我不由得心里一股悲凉。
文学巨匠陈忠实老先生作古,留下一部流芳百世的巨作《白鹿原》,然而我有幸踏上陈忠实先生的故居,看到却是在如此简陋房间里,在如此普通的书桌上,写完如此鸿篇巨著。不由得心声感慨,真乃心中有天地不拘于陋室之贫瘠。这才是接近于古人追求文学的情怀。然而对于我们现世之辈,贫瘠之心就仅剩欲壑难填了。
新一轮的iphoneX又发布了,这对于爱好新科技的人们来说,又是一次激动时刻。价格越高,对于中国人来说魅力就越大,因为除了科技带给你的惊喜之外,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有另一个功能提升。是一层镀金边的全面屏般的面子。在古人看来,就像遮羞布一样,挂在了你的脸上!